医易和易医诊病-脂肪瘤案例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去义诊,遇上一位乡村医生,他醉酒后说:脂肪瘤,其实就是脾破了,痰落到了皮下,我才明白:中医的天花板,一直在民间。

院里内部有个“顺竿爬”的排名,以业绩、绩效为标准,谁的绩效高排名就会靠前,工资也越高,提拔的机会就越大。

56

很多医生为了达标提升业绩,但凡来看中医的,先用机器做基本检查,开西药、中成药结合,以做手术为主。

我不止一次的违背规则,给病人开便宜的中药,用三指把脉代替各种检查,坚持用纯中医看病,已经多次上了黑榜。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个脂肪瘤患者,我因此被停职半月,为了换个心情,我去参加了院里组织的义诊活动。

当时,村里来我这看病的人寥寥无几,问后才知道,这里有个赤脚医生,周围十几个村但凡有个疑难杂症,都来找他。

但这人脾气很古怪,话少却是个暴脾气,我一有时间就去他那帮助,帮了半个月才问我叫什么名字。

后来我发现他看脂肪瘤的方子,我从来没见过,却十分有效果。听别人说这个中医就喜欢喝酒,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所以我专门到县城买了很多好酒。

他那晚高兴,喝酒喝多了,醉酒后说:脂肪瘤,其实就是脾破了,痰落到了皮下。

我当时一脸懵,第二天他拿来1本破旧的医案,让我回去研究。随着临床经验增加,遇到的患者多了,那时我才明白,中医的天花板,一直在民间。

记得去年,我遇到了一位脂肪瘤患者,他说自己两年前做过一次手术,但最后还是复发了。

最近半年来,患者身上的脂肪瘤明显增多,无奈之下,决定寻求中医治疗,经过四处打听,找到了我这里。

我仔细给患者看诊后,发现他体型胖大,面部油腻。再一细问,得知:患者还总是觉得肢体沉重。

在看过患者的舌脉后,我就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开方:半夏、竹茹、陈皮、枳实、茯苓、生姜、大枣、甘草。

结果如何呢?

患者服用7天,面部油腻的情况就缓解了不少,接着又服用3个月,患者的脂肪瘤开始大幅度减小。

原方稍作加减后,患者又服用2个多月,脂肪瘤消失;为巩固疗效,让患者继续服用14天。随访,未见复发。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中医看来:“脂肪瘤,其实就是脾破了,痰漏到皮下了”。

正常情况下,我们人体的水液需要维持在70%,这样就能正常的将营养物质运输到全身各个部位进行滋养,然后将进行生理活动后,产生的垃圾废水排出体外,中医将其称为“津液”。

因为津液过多过少,都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身体里有专门调控津液的脏器,那就是脾。

中医上讲,脾主运化,就是因为脾能将食物转化而来的水分运输出去,又能将多余的水分转运出体外。

如果脾功能下降,运化出现失常,就会造成水液在体内堆积,时间久了,就会蒸腾形成痰湿。痰湿结于体表,就会形成脂肪瘤,结于甲状腺,就是甲状腺结节。

怎么办呢?下面就来看看,这个方子的用药思路:

1、半夏、竹茹

竹茹甘寒清降,清肺化痰,清胃止呕,善于清热痰而止呕;半夏辛温而燥,燥湿化痰,消痞除满,善化湿痰而止呕。两药合用,一寒一热,相互为用,可以健脾燥湿、和胃止呕。

2、陈皮、枳实

陈皮味辛善散,能开气,味苦善泄,能化痰,其气温平,善于通达,能理气调中、燥湿化痰;枳实辛散苦降,有破气消积、化痰消痞的功效。

陈皮与枳实合用,一升一降,一温一凉,直通上下,相互促进,相互为用,不仅能增强行气和中、消胀止痛的作用,还能共增理气化痰的功效。

3、茯苓、甘草

茯苓甘淡,具有健脾利水渗湿的功效,可以杜生痰之源;而甘草味甘,能补脾益气、缓急止痛,同时还能中和药性。

4、生姜、大枣

生姜发汗解表散寒而和胃;大枣益气和中以补脾。两药合用,有养脾胃、和营卫的作用。

如今,我把这些写出来,只为给患者多提供一个思路和方向,我不怕动了某些人的蛋糕,反而看着一个个恢复健康的患者,我更加明白:那些没有良心的医生,比强盗土匪还可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132-2812-3168】进行处理。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132-2812-3168]。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支持原创!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中医集萃健康生活

少林禅医:子宫肌瘤预防易筋法

2023-5-29 14:54:19

中医集萃健康生活

中医民宿–医养/专病/专治/中医馆+民宿

2023-5-29 14:55:2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08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