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李仲愚临床经验医论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一、医易合璧 发扬古易

  易理这门学问,在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殷商时代把“易”称为“连山”,夏时则名“归藏”,周时叫“周易”。《周·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无资料可查。
(一)易理乃言宇宙间阴阳的消长何谓易理?《易传·系辞》说:“生生之谓易。”乃是说宇宙间的阴阳消长与万物的新陈代谢,都在不断地发展,变易,生生不已。笔者认为宇宙间只存在着“生”,不存在着“死”,正是由于有了“生”,从而发生变异,推动了事物的向前发展。
易的本义有三:交易、变易、不易。两种以上的事和理互相交融而起着变化者称之为“交易”。如阴交于阳,阳交于阴;表交于里,里交于表;上交于下,下交于上;外交于内,内交于外;寒交于热,热交于寒等各种错综复杂的事物,因其交易而生变化。“变易”就是指事物相交时,它们的本质发生了变化,如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不易”则是指宇宙间的各种千变万化,归根到底物质是不灭的。虽然物质有交易、变易,但始终不会灭绝的,故称“不易”。易理是普遍存在于宇宙间,无时无处都不能没有“易”。何谓宇宙?《老子》曰:“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就是空间,宙就是时间。无论时间和空间都有“易”的存在。空间和时间是无限的,整个宇宙是无边无际的。无限寓于有限之中,无限通过有限而存在。对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认识,就其规律变化,古人提出了“太极”。太极就是“混然元气”,太极混然元气运行,形成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阴气可转化为阳气,阳气可转化为阴气。
互相转化就是“易”。阴气发动为阳气,阳气凝敛为阴气。如《易传·系辞》云:“一阴一阳谓之道。”一切事物都一分为二,由于阴阳变化的不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以致产生了事物的许许多多差异。如混然元气流行,有阳必有阴,有表必有里,有上必有下,有内必有外等。故曰“流行者气”。阴阳二气的流行,有阴多阳少,阳多阴少,阴阳平衡和不平衡,阴阳互相对立起来,则有二阴、二阳、三阴、三阳等等,由于有了差异就产生了“数”,故谓“对待者数”。混然元气运行,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称之为法则。
自然法则是有条件的,如因果关系(因为起因,果为结果),因缘关系(因为起因,缘则是沿着或顺着一种法则发展)等。因果是无穷的,阴为阳之果,阳为阴之果。只要太极元气一气发动,则能产生阴阳对峙。阴阳变化运动是永恒的,阴阳变化是遵循一定法则的,故曰:“主宰者理。”自然法则是有条件的,人们要适应自然,应以天道为法,从而可以自强不息,此即《易传·乾第一》云:“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二)中医学的发展受易理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医学是建立在高深的哲理之上,强调“人与天地相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是一个整体。《易传·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乃为天地未分时辰的混沌元气,两仪则指天地,先太极混然一气运行,后生阴阳,阴阳即两仪,两仪生四象。两仪生四象的含义有二:以阴阳分老少,则有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在自然界,四象代表了春夏秋冬四时。少阳为春,老阳为夏,少阴为秋,老阴为冬。两仪生四象,指的是天地生四时。四象生八卦,八卦是用“—”(代表阳爻)与“——”(代表阴爻),按照三个爻为一组排列,即23=8,就得出八个不同情况的排列组合形式,此八种形式就称为“八卦成列”。八卦在《周礼》中称为“经卦”。(图1)
图1 八卦成列图两组卦相重则得82=64卦(别卦)。如果将一年十二个月的阴阳多少加以区别,用八卦表示(图2)。从冬至开始,冬至日在十一月(阴历),冬至一阳生,其卦象为  ,名“复”;十二月为二阳,卦象为  ,名“临”;正月属三阳,卦象为  ,名“泰”;二月为四阳,卦象为  ,名“壮”;三月属五阳,卦象为  ,名“”;四月属六阳,卦象为  ,名“乾”。夏至日在五月,五月夏至一阴生,属一阴,卦象为  ,名“”;六月为二阴,卦象为  ,名“”;七月为三阴,卦象为  ,名“否”;八月为四阴,卦象为  ,名“观”;九月为五阴,卦象为  ,名“剥”;十月为六阴,卦象为  ,名“坤”。(图2)
若用十二地支配属十二月,则其命名为:子属十一月,丑属十二月,寅属正月,卯属二月,辰属三月,巳属四月,午属五月,未属六月,申属七月,酉属八月,戌属九月,亥属十月。此外,十二地支也可作为一天之内,十二时辰的代表符号。见下表: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时间23-11-33-5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关于太极混然元气的运行规律,古人结合五行学说提出了“五运”的说法,用水、火、木、金、图2 一年十二月阴阳多少图土五行的运行来说明,一年五个季节的基本性能(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配合十天干阐述一年内气候变化的特点,就是运气学说的“天干取运”;用于医学方面则以十天干结合五行,按人体脏腑属性加以归类,如甲乙化木,甲属胆,乙属肝;丙丁化火,丙属小肠和三焦,丁属心和心包络;戊己化土,戊土为胃,己土属脾;庚辛化金,庚属大肠,辛属肺;壬癸化水,壬属膀胱,癸属肾。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与自然密切相关,外界气候的温热寒凉和朝夕光热的强弱,对人体经脉流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治病用药或针灸治疗,也必须观察日月星辰,四时八节之时序,并根据气候不同,来施以治疗。子午流注针法就是依据“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的周期变化,结合人体的阴阳表里,营卫气血,在昼夜的环流中,抓住一定时期和被影响的脏腑、经络,所开穴位去论治。子午流注关于三焦与心包的分属,又有“三焦壬中寄,包络寅癸方”之说。如果五行分属五方,结合五脏的所属,肝居于左属东方;肺居于右属西方;上为心火属南方;下为肾水属北方,脾居中土而旺于四时。中医讲的正是太极混然元气运行,重于气化,不是对人体脏腑解剖的位置而言,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依据,在易理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探讨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这是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与西医认识人体脏腑组织、生理功能截然不同。中医学多使用八经卦,社会科学多运用六十四别卦。
(三)先天八卦讲的是“体”,后天八卦讲的是“用”八卦和六十四卦,是从阴阳概念发展而来。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据《史记·日者列传》曰:
“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三百八十四爻是指六十四卦而言,先天八卦(见图3)从何而来?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一,为混然元气。万物的生成始于混然元气的一气运行,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二气互为其根,互相转化而成“变化”。化为变之渐,渐为化之极。阳气运变为阴,阴气运转为阳。阴阳互根是为两仪,故言“一生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再分成四象,四象又再分为阴阳而成八卦。先天八卦是古人对自然环境和宇宙的认识;上是天,下是地,人居于天地之中,故称“天地定位”。从中国地理而言,我国西北多山,如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居图3 先天八卦于西北,东南多湖泊沼泽,故西北以艮山象之,东南取兑泽代之,称为“山泽通气”。太阳升于东方,用离火象之,月光升于西方,以坎水代之,称为“水火不相射”。震代表雷,象征雷声震动,阳气震发。从震的卦象来看,一阳动于二阴之下,下为北方属阴位,阴极生阳,东北方则属一阳发动之时,由于阳气振动,万物都因其振动而发芽、成长,许多冬眠动物都出来活动了,天上出现了雷声,动极生风,于是用震居于东北,与其相对的西南方,以巽代之,而称之为“雷风相搏”,“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乃言天、地、水、火、山、泽、雷、风交错于宇宙之中,互相联系而不可分割。从震卦逆而上升至乾卦位时,为阴气逐渐消退而阳气渐旺,阳生盛极而生阴;从巽卦到坤卦位时,为阳气渐消阴气渐长,以至阴极生阳。从顺序而言,由上而下,五六七八为顺数,自下而上,四三二一为逆数,故言“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正是由于地球上,宇宙中存在着这八种物质,不断运动变化,从而产生了万物,则出现了植物和动物、人类等。故此,先天八卦是讲的自然界的“体”。
后天八卦(见图4),则言其“用”,它的卦位顺序和代表如下表:
卦位西北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南卦名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卦象五行所属金水土木木土土金后天卦位代表了四季气机的运行,都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和生克制化,《易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于离,致役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后天八卦常用以说明四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万物的发生、成长、结果、成熟、死亡、更新等宇宙间的生长化收藏,都是气机的运行变化所致。
《内经》云:“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此乃言我国地势的特点,西北地势高,空气稀薄,天气不足,所以说“天不足西北”。东南方地势偏低,多湖泊河流,故叫做“地不满东南”。
从后天卦位来看,一是言四季的变化,二是言五行之精微。震木属春,巽木属春夏之交,离火象征夏季,坤为夏秋之交,兑金属秋,乾金为秋冬之交,坎水为冬,艮土为冬春之交。此言四图4 后天八卦时气候的变化。若从五行生克制化关系进行分析,寓有五行相生之意。震巽(木)生→(火)(离火)生→土(坤)生→兑乾(金)生→水(坎水)。树木生长在山上,又要水的滋养才能成长。坤土与艮土介于震(木)、巽(木)、离(火)、乾(金)、坎(水)之间,则是说自然界中的水发源于山脉之中,山上有山泉,泉水下流汇成江河,流向大海,大海永远填不满,江河永远流不尽。海水通过蒸发,经太极混然一气行至西北方,西北方阴气盛,水可凝而成冰雪,冰雪经过阳光照射,化成水,如此往复循环不已。西北地势高,用“金”来象征,矿石是由山里挖出来的,艮土、坤土为界,说明了山里有矿石,山下有泉水。东方属木、属阳,象征木能生火。结合人体脏腑所属,震木代表肝,坎水代表肾,离火属心,兑金属肺,艮土、坤土代表脾胃介于四脏之间,古人以五代表土,脾居于中,寓有土旺于四时而居于中。中医左肝右肺,说的是气化关系,肝气疏泄升发上行,肺气肃降下行可弥散至很细微的组织里,不是讲脏腑的组织结构解剖部位。总言之,先天八卦是言在天成象,在地成行(形)的道理;后天八卦则是用以阐述太极混然元气在大自然中化生五行之气流行的规律。八卦之中,乾坤两卦较为重要。乾坤象征天地,代表父母。万物生长于天地之间,且为天地所派生。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地,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易者,变化之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医生的辨证论治要合机体消长之机。太极一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阳为阴之偶,阴为阳之基。以体而言为天地,以用而言为乾坤,以道而言为阴阳。
从卦爻组成来看八卦之间的关系,乾由三阳爻( )组成,坤由三阴爻( )组成。《易传·说卦》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 )一索而得易,故谓之长男;巽( )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 )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 )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 )
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 )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见后表)。此外,震、坎、艮三卦皆由一阳爻与两阴爻组成,其爻画数皆为五,属奇数,为阳,亦为阳卦;巽、离、兑三卦,皆由一阴爻与两阳爻组成,其爻画数为四,属偶数,为阴,亦为阴卦,故有阳卦多阴,阴爻多阳,阴以阳卦为主,阳以阴卦为主。阴阳对立而互根,此即为乾坤生六子,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之意也。
坤母乾父兑离巽艮坎震为为为为为为少中长少中长女女女男男男得得得得得得坤坤坤乾乾乾之之之之之之上中初上中初爻爻爻爻爻爻(四)“河图”书表天地交,“洛书”图示日月交“河图”的组成在张景岳著《类经附翼·医易》中有:“伏羲氏五天下,龙马负图之河。其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洛书”的组成则是:“大禹治水,神龟负图之洛,文刊于背。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于中。”河图之数共五十五,天数(1.3.5.7.9)二十五,地数(2.4.6.8.10)三十。此即《易传·系辞》所说:“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河图”谈的是天地相交,生成金木水火土五气运行规律。如“河图”(见图5)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北后方位属水,古人以单数为阳,偶数为阴。“天数一”,一为单数为阳,属天,故称天数一,天一生水,六从何来,乃是图5 河 图天一加上中间“五”。其数之和为六。象征冬至时,阳与阴比为一比六。“地二生水,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天地相交,太极混然元气运行,产生了阴阳消长不同变化,用数字结合五行加以阐述。东方属震木,属春,春天有三分阳气,阴气还有八分;夏天位居南,有七分阳气和二分阴气之比等等。阴气与阳气在一年有不同变化。这是相对的。正如《易传·序补》中所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又如《内经》也谈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此乃是五方结合五行,分属五味、五脏,言其天地交。
“洛书”所取之数1.2.3.4.5.6.7.8.9,各数总和为四十五。“洛书”组成之图,相对(上中下、左中右,以对角三个数)的三个数之和为十五(图6)。
“洛书”以阳数居四正,代表太阳的阳热程度,阴数居于四隅,象征月亮的光率及盈亏。通过一个月之内,月亮圆缺变化,月象的观察,月升于西南方,西南方代表新月,东南方为上弦,东北方为满月(望),满月以后,月就缺了。阳数代表太阳(日),一日之内,太阳从东方升起,到了正南天顶时阳气最旺盛,有九阳之数,比早上卯时的温度可以增高三倍,继之阳气逐渐减弱,因此,“洛书”图表示的是太阳、月亮的变化,阴气和阳气的气机运行。
图6 洛 书(五)经络是人体生命力的表现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是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虽然阴阳学说已在《内经》中有所论述,然而其变化与《易经》有一定关系。张景岳说:“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类经附翼·医易义》)。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则含有事物的“初”(发生)“中”(发展)“终”(终止)几个阶段过程,结合阴阳、脏腑、经络区分如下:
太极阴初———一阴(厥阴)
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 经中———二阴(少阴)
手少阴心 经足少阴肾 经终———三阴(太阴)
手太阴肺 经足太阴脾 经阳初———一阳(少阳)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 经中———二阳(阳明)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 经终———三阳(太阳)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为太极混然元气生阴阳,阴阳分三阴三阳。
经络是生命力的表现,经络有大有小,大的经络,大而无外,小的经络,小而无内。如整个太虚空中是无量无边,乃是一气运行的大经络。对于宇宙世界而言,地球的运行可以认为是小经络的运行。人作为一个小经络单位,处于这个地球大经络运行之中而生成。地球大气运行有一定规律,人类和其它生物的经络运行,也要与大自然的经络运行相一致。这就是中医的“天人合一”观点。从人体而言,经络循行有一定规律,如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相交于手三阴经,从而形成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的运行。在自然界,地球一年的一气流行规律是:初之气,为厥阴风木之气,象征春天来临,震卦居东,万物震动,阳气上升,动而生风,万物回春。二之气,为少阴君火之气,离卦居南,夏日天气温暖,万物皆荣。三之气,为少阳相火之气,此时为炎热盛暑之季。四之气,为太阴湿土之气,夏秋之交雨季来临。五之气为阳明燥金之气,天气转凉,阳气减弱,蒸发水份减少,天气干燥,秋天来临。终之气,为太阳寒水之气,天气变冷,霜冻冷雪,冬天来临。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脏腑经络有一定的影响,人体要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如孟子说:“居移气,养移体。”(六)学习《易经》,就要了解太极一气流行和阴阳变化之理太极混然元气一气流行的表现为经络运行,经络运行具有一定的规律,而且是周而复始均匀地重复进行,这就是说时间是紧紧地与经络运行、物质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把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的标准,规定子夜零点作为一天的起算时间,用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代表一天的十二时辰。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从新月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再出现新月为一月。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一年十二个月亦可用十二地支符号代表之。时间的长短,可以说是慢慢地积累起来的。如老子说:“合抱之木起于毫厘,九重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太极混然元气运行既指其大,也言其小,时间亦是如此。在我国古代的计时,三千年前就发明了用水滴漏的计算方法,将一天分为一百刻,一天分为十二时辰。从大的来说,五天为一候,三候为气,每个月有两个节气,一年十二个月就有七十二候,二十四个节气。从人身而言,卫气营血的运行,每一个时辰所相应的脏腑得气的时间,也有一定的规律变化,气血的盛衰,经气的旺盛是不一样的。经气运行的规律是寅时从肺起下传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到肝以后再转输到肺,如此周而复始的运行。这就是太极混然元气,一气运行在人身之体现。学习《易经》就是要了解太极混然元气,一气运行之理。《易经》的范畴,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六十四卦多用于社会科学,八卦多用于阐述自然科学。
八卦与六十四卦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古人云:“易内乃身心性命之学,外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学。”医生用的是“易之内”,也就是身心之易,易之交易、变易、不易。
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在人体也是一样。医者明此,能为我们提供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经络有阴经和阳经之分,脏腑有表里联属关系,人体组织结构有内有外,有上有下等都是相对的,互为联系。我们不要只看到一面,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伤寒家讲六经,温病家讲卫气营血和三焦,各言其方,立论有偏,这是不全面的。实际上六经、三焦、卫气营血都是不可分割的,三焦属于六经之中,六经循行于三焦之内,卫气营血营周于三焦六经之中,三焦、六经、脏腑又得濡养于卫气营血之内。张景岳说:“脏腑是经络的根本,经络是脏腑的枝叶。”经络脏腑、气血阴阳的运行互相交易变化,构成了人体的生命活动。
(七)医易结合,相得益彰人本是由脏腑经络、卫气营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内经》有:“心者主血,肺者主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营血。”卫气营血离不开脏腑,并靠心肺推动,相随上下,经中焦脾胃,下焦肝肾,向上向下至脏腑的最基本组织,都是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即此为《医传》之“生生之谓易”,生生不已,是变化之理在人身之反映,此种运行变化现象归纳为六经。人与自然密切相关,自然界有六气,人身亦有六气,病情变化可随人体形质(脏腑身体组织)、神(精神面貌)、气(功能活动)的不同而异。如两患者同为感冒,阳虚者病从寒化,阴虚者病从热化。《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中见少阴;阳明之上,燥气主之,中见太阴;少阳之上,火气主之,中见厥阴;太阴之上,湿气主之,中见阳明;少阴之上,热气主之,中见太阳;厥阴之上,风气主之,中见少阳。”(《素问·六微旨大论》)太阳病的特点是恶寒,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就是说太阳病必有恶寒的主症。太阳病失治可传至少阳,成为太阳少阳两感症。到少阳则化火,有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耳聋等症,但并非每一经均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到阳明则化燥,出现高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等症。腑病则有大便干燥,手足然汗出,舌苔黄燥而干,甚至焦黑干燥起裂纹芒刺,甚则出现谵语、狂躁。若病传入或直中三阴,阳虚者,病传太阴则从湿化,而见脘腹胀满,小便不利,舌苔厚腻等症。传至少阴心肾,若伤阴则有小便不利,失眠、烦躁等症,病多从热化。到厥阴则病多从风化,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如抽搐、惊厥,角弓反张,神志昏愦,不省人事等症。虽然同属一个致病因素,由于病人形质神气不同,病邪就乘其虚而入,其病症就有不同之变易。治病辨证时,必须注意到脏腑经络之间的阴阳变易关系。如治太阳病时,要考虑到与少阴之间互为表里。若患者体弱阳虚,用法不当或过重,汗出太过则伤及太阴之阳,严重者出现四逆汤证(制附片、干姜、甘草),轻者则出现桂枝汤证(桂枝、白芍、甘草、大枣、生姜)。病在下者可见真武汤证(制附片、白芍、白术、茯苓、生姜),阴虚者,则伤及心之阴,而见心烦不寐之黄连阿胶汤或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证,伤及心阳变易为心悸等证。所以辨证论治时,一定要考虑到阴阳、表里、卫气营血、气分、血分等有阴阳交易,切勿孤立地去对待和认识问题。
此外,治疗方面则有: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者取之上;病在中者傍取之,病在傍者中取之;病在外取之内,病在内取之外;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等等。其目的就是抓住阴阳的变易、交易、不易,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阴平阳秘,象征病情治愈好转。中医中药治病,一般不是针对致病因素,而是强调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强调人体正气抵御外邪的能力。
中医认识疾病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调查和收集病情资料,再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如以病位、病因、病性进行归纳。辨病位就是看其所中何经、何腑、何脏?是浅在卫分、气分,还是深入营分、血分。从六经辨证而言,在太阳、阳明、少阳,或是传入太阴、少阴、厥阴。从脏腑来分,有在肺,在脾,在胃,在心,在肝,在胆,在肾,在膀胱,在大肠,在小肠等的不同。从三焦辨证,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分。从病因来看,有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不内外因(物理、化学以及跌仆损伤、虫兽伤)的不同。其病情有虚实寒热之别。这样就出现了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的错综变化又形成了十六目:表寒、表热、表虚、表实、里寒、里热、里虚、里实、表里俱寒、表里俱热、表里俱虚、表里俱实、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如果从脏腑病症来看,又有肝风心火,脾湿胃寒,肠燥脾湿,肺寒肺燥,胆火,肾热等的不同,这些病证是错综复杂的,表现为易之交易,变易,发生转化。又如伤于湿者,湿蕴日久可以化热,热可灼伤津液而化燥。
内湿化燥,以热极生寒,寒极生热,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等,都是病证的阴阳寒热虚实的阴阳交易、变易。
治法方面还有“逆者正治,从者反治”。热证用寒凉药物治疗为正治,反治是热证用温热药治疗。“微者逆之”,用热药治疗寒证,“甚者从之”,治寒证于大队热药中加一点寒凉药物。病证有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用药遣方也应变易而不同。医方之变易,不外乎取其阴与阳的消长变化和阴阳的互根。如《伤寒论》有397法,113方,其法不外乎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113方乃是八法互相交易而起变化,达到治疗的作用。如麻黄汤则是汗(麻黄)法与温(桂枝)法、和(甘草)、杏仁降肺气相交易所组成之方。麻杏石甘汤证,《伤寒论》原文“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则用此方治之。但是李氏从临床实践体会到该方用于“有大热,无汗而喘”者多获良效。用古方要理论结合实际,并通过实践加以检验,这是我们应持的学习态度。笔者常以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菊花等清热解毒药物配合治疗麻疹合并肺部感染(肺炎喘嗽);以该方加大青叶、夏枯草、板蓝根治疗病毒感染等,用于临床均取得满意效果,此为取其汗法加其它药物“交易”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又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则是和法加下法,柴胡白虎汤则是和法加清法,逍遥散则是和法与补血健脾法,藿香正气散、六和汤、五泻心汤、乌梅丸等均为补泻兼施,寒热并用。治法相交叉则为“易”。总而言之,对于疾病的治疗要抓住阴阳消长和互根,以易理为指导,结合天人合一,理论结合实际,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明代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义》曰:“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以谓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医有内经,何借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因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又说:“神莫神于易,易莫易于医,欲该医易,理只阴阳。故天下之万声,出于一阖一辟;天下之万数,出于一偶一奇;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天下之万象,出于一方一圆。方圆也,动静也,奇偶也,阖辟也,总不出于一与二也。”又曰:“是以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鉴。故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俗,系辞焉以尽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虽不言医而义尽其中矣。故天地之变化,观易可见;人之情状,于象可验;病之阴阳,有法可按。”又曰:“予故曰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学医不学易,必谓医学无难,如斯而已也,抑孰知目视者有所不见,耳听者有所不闻,终不免一曲之陋;知易不知医,必谓易理深玄,渺茫难用也,又何异畏寒者得裘不衣,畏饥者得羹不食,可惜了错过此生。然则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无医,设能兼而有之,则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医之与易,宁有二哉?然而用易者所用在变,用医者所用在宜。宜中有变,变中有宜,宜即变也。”强调医易相通的理论,在明代张景岳大医学家的阐述甚详,实为后世学习医学与易学的基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132-2812-3168】进行处理。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132-2812-3168]。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支持原创!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中医集萃健康生活名医名家方剂法规经络解读

信易医 中医专病专治 精准诊疗 医病医身医心

2023-4-5 8:49:06

健康生活法规解读

人民日报|发挥中医药文化在教书育人中的独特作用:中医药文化走进校园

2023-6-7 12:20:4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08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