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给病人开方,即是开时空,而易学的调理无一不是从时空为切入点,择吉与修方令人运气逆袭,思路无二,这两之间多有异曲同工之妙用,不同者一个医的是命,一个医的是运势。
先天主气,后天主运,运主成物,气主生物。河图主昼夜,洛书主四季。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中国文化的源头在《易经》,而道,医之发明则由易经而来。故唐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正所谓“医道同源,医易一理”。易者,文也,天文地理也。道者,德也。医者,意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其本在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分而为二,抟之为一。古云:“始得一,天下毕。”故易者,实为简易也。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者,太极也;二者,阴阳之气也;三者,二气相交,三阳开泰,中和之气是也。阴阳和则万物生焉。
中国古代医学中有一句名言:“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张介宾在其著作中很明确地提出了“医易同原”说,指出了医易相通的理论根源,即所谓“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也就是说,“医易同源”的最终根据就在于《周易》中所说的阴阳变化之道。“人生禀二五之精,为万物之灵,得天人之中和,参乾坤之化育,四象应天,四体应地……天之气即人之气,人之体即天之体”。所谓“二五”就是阴阳五行。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以及六十四卦的生成变化过程。气的变化、万物的变化虽然形式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是由阴阳二气所产生。
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 “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医与易都起源于“一”,因为天人万物都起源于“一”。“阴阳便是太极,此外更无余事”,“先天者太极之一气,后天者两仪之阴阳”。《周易·系辞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素问》也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医易相通就通在阴阳之理上。无论是天道还是人道,都离不开阴阳变化之理。言天地之理为外易,言身心之理为内易,因此易为体,医为用,体用不二,医易相通。
其实,自从《黄帝内经》起,阴阳学说就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具体说来,医家心目中的阴阳大致包括两层意思:其一、阴阳代表两种性质相异的物质,进而从阴阳的普遍属性引而申之,宇宙万物以至人类自身,都可以划分为阴、阳两大类;其二、从阴阳之间动态关联的各种形式探讨天人之间各种规则性与非规则性的关系,以及人体自身阴阳升降与调平的生理、病理状况和诊断、治疗途径。例如,《黄帝内经》将人体按照阴阳进行界分:内部属阴,外部属阳;背部属阳,腹部属阴;五脏属阴,六腑属阳等等。再将阴阳与四时对应,则春、冬两季,属阴性的部位就容易发生病变;夏、秋两季,属阳性的部位就容易发生病变。此外,《灵枢经》中还将经脉与阴阳联系起来,把人体腰以上的部分称为阳,将上肢的十条经脉与天干对应;把人体腰以下的部位称为阴,将下肢的十二条经脉与地支对应,等等。
说起阴阳,总是不能不连带提到五行。事实上,中医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把五行与五脏以及自然界的五气等因素对应起来,并且结合阴阳学说,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根据这种思想,天地万物皆由阴阳五行气化而成,人体亦具阴阳五行之性;因而人和天地万物这个大宇宙一样,也是个小宇宙。人体要像宇宙运行、万物生长那样不失其常,即所谓“时中”,才能够健康安泰;疾病的产生则是“不时”、“不中”,即人体阴阳失调、五行逆乱的结果。具体说来,引发疾病的直接因素,不外乎外感、内伤,饮食不节、劳作无度。“天之五气”风、暑、湿、燥、寒,本是人与万物赖以生存的条件,但若非其时而有其气(不时),发生太过或不及(不中),便成外感之“淫邪”;人有怒、喜、思、忧、恐“五志”,若发而不中节,则导致“内伤”;“地之五味”酸、苦、甘、辛、咸为人之饮食所不可缺,缺乏或偏嗜太过,也会导致疾病;劳逸失衡,也是如此。
《黄帝内经》还根据五行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制定了大量的医疗方法。例如,书中认为患肝病的人适于在夏天治疗,否则到了秋天病情就会转重。为什么呢?因为按照五行的原理,肝属木,秋属金,金克木,所以秋天肝病会加重;而夏天属火,火克金,所以夏天弱化金对于木的制约,有利于肝病的治疗。同理,心脏病适于在季夏治疗,否则到了冬天就会加重;脾脏病适于在秋天治疗,否则第二年的夏天会加重;肾脏病适于在春天治疗,否则到了夏季就会加重。此外,五脏生了病,医家用药也要受到阴阳五行的制约,其中涉及五味、干支等许多数术观念,原理则与上述类同。
更有意思的是,《黄帝内经》中还按照五行的原理将人分为五种类型,即:
木性人,皮肤青色,头小面长,肩背宽大,身躯挺直,手足小,有才智,好用心机,体力不强,为杂务所扰,不耐寒。
火性人,皮肤赤色,齿根宽广,面瘦头小,肩背、腰腹及两腿发育匀称美好,手足小,走路急速不稳,性急,有气魄,不重钱财,少信用,无忧虑,观察事物敏锐,美貌,多暴死,短寿,不耐寒。
土性人,皮肤黄色,大头圆脸,肩背丰满,腰腹壮大,两腿健壮,手足小,肌肉坟起,体态均匀,步态轻稳,性格平和冷静,不骄不躁,乐于助人,善于团结人,耐寒。
金性人,皮肤白色,小头方脸,小肩背,小腹,手足小,足跟部骨骼显露,行动轻快,禀性廉洁,性急,平时沉静,行动时狂烈,有领导才能,不耐热。
水性人,皮肤黑色,面部不平,大头颅,脸庞宽大,肩小腹大,手足喜动,行路不稳,腰背较长,对人不恭畏,善欺诈,常因作恶而丧命,不耐热。
在以上每一类人中,又各有四类属性不全的人,例如,在木性人中,除了纯正的木性人之外,还有四种偏上、偏下、偏左、偏右的木性人。因此,这五类人其实共包括25种类型的人。
“离火临乾,非头即藏;若逢兑卦,口肺相连;交坎互相利害,入东木火防炎;坤艮虽然喜暖,太过亦恐枯干;坎为木母,震巽相便,若逢土位,反克最嫌;金水本为同气,失常燥湿相干;坤艮居中,怕逢东旺,若当乾兑,稍见安然。”(《类经附翼·医易义》)说明脏腑之间的生克乘侮、亢承制化的原理。
周易学与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在模拟思维的取象比类原则下,把天象、物象、体象、病象、社会现象的本质结构与运行变化,构筑成错综复杂的对应关系。同时又依循整体的思维方式,建立和谐的天人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内在情绪的和谐关系。
由此开启了用中药经方调理命运,把医学的精华引入易学风水的范畴里面去,毋庸置疑,最终结果是令人破涕为笑的,起初可能被认为是不自量力,而最终却证明,一切都值得。
运用病人本身五运六气先天神机之缺陷,佐以药方运用风水之力进行调整。
前不久麻黄汤一例,治愈病人大半病情,内心由衷的高兴。其他亦有成效不一一列举,由此可见医与易在解决问题上,思路基本上是一致的。
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治病就是寻求阴阳平衡,冲合之气以养万物,风水布局亦是如此。
在谈到医易的中和思想与中国传统的谋略运用时,医易哲学互为表里,具备以易为理论,医为实践的体用关系。中医学以及周易学与阴阳五行学派或称阴阳家关系密切。阴阳五行的结合,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谋略思想体系。在谋略的运用上,阴阳五行被用来定义事物间“看不见”的“关系”,以及万事万物“看得见”的征兆或称“现象”。中国的谋略在“现象关系学”的架构里,可以如现代“复杂系统科学”般地进行推算与运算,最具体地表现在运用中医理论来治病的、严谨的“辨症论治”过程或运算。
清代著名医学家徐大椿著《用药如用兵论》:“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反过来推,在定义关系的函数空间,可以推出“用兵如用药”。
传统医易儒法兵道的谋略与创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同步,如《黄帝内经》所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特别强调医国或医病时,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观察力、执行力与时机的掌握。将医易合璧的哲学与诸子百家治国的方略或谋略作有机的结合,是中国传统谋略的特色,是为求生存,求长治久安。其过程中运用的谋略,可以综合儒法兵道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运用不同的组合与力度,来解决社会国家乃至全球的问题。
用中医医病的观念来治国,具有治病求本的特性,在扶正祛邪的同时,要考虑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调整阴阳,结合五行,先辨证候,再论治则。
中医用药,配伍得当,对症下药,应能奏效。依照医与易的五行相生相克,循环无端的哲理。
拿争议最大的附子来说,附子为大毒之物,为咸热之性,若用易学观点看,此药就是坎中真阳。
道家用抽坎填离,逆回先天之乾坤真元。
而附子本身就具备坎离之体,咸者坎也,热者离也,一物乾坤。以至于逆反先天之本,调动肾脏真阳,之所以伤寒经中提倡,生附子破成八片,八片者八卦,八方,八极也,如此则一身四肢百骸,全部阳气调动,抵御病气,而导致垂危病人,起死回生。
那么坎中真阳是什么?
用我们今天时髦的话,可以代表激素,很多大病,只要打了激素针,好的非常快,其实就是激发了肾中真阳之气,而打激素针其实就是让人体元阳的信用卡透支来换取健康,副作用很大,诸如肥胖等等。
而中医用附子一样可以达到这种效果,而不同的是,同时在配合经方药量,将副作用降低到最低点,为什么附子经常要配合生姜干草等中药,就是将其毒性控制在可操作性范围内。
那么白话解释,就是善用附子,在治病过程中,可以达到类似西医打激素的作用效果,又能屏蔽其后遗症。
这才是用药的王道之所在。
而其原理依旧不出阴阳五行。
干草之甘平,皆五行之土,制泄附子中咸热水火之毒,从而达到有利而无弊。
西医吐槽附子大毒,多少用量,毒死多少头牛之类的。
我们换位思考,人吃了一盒巧克力没问题,让马儿吃了会怎么样?你一天抽了三盒烟,让马儿抽行不行?对于动物大毒者可能对于人无碍,对于人不吉者,对畜生无碍,好比巴豆,人吃了拉稀,让老鼠吃了没事,毕竟人不等同于畜生。不管什么药,把病人治好了,就是好药。其中轻重之程度,全在于五行配合和用量配合上。
这个与风水布局又何其相似?
凶方在于制泄,吉方在于生扶,若能制泄生扶之能量趋于中庸之道,维系阴阳二气之平和,即为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