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思邈,一张方,专治痛风(风寒湿痹夹痰)
唐代名医孙思邈,一张奇方,专治痛风(风寒湿痹夹痰),一定要收藏好,万一以后有用。
痛风,属于中医的“痹症”,与它密切相关的是血尿酸,中医认为它属于“湿浊”。寒、湿邪气都属于“痹症”的病因,病位在经脉,寒湿相结而化热,蕴久成痰,导致血行失常,聚于肌肤腠理而成为毒邪,猝然毒邪流注关节,红、肿、热、痛发作,继而热痛甚剧,好像被虎咬着,触不可摸,故有“白虎历节”之称。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治疗痛风的好医方:第一竹沥汤。
💊【医方】第一竹沥汤
💊【组成】竹沥5000毫升、甘草30g、秦艽30g、葛根30g、黄芩30g、麻黄30g、防己30g、细辛30g、桂心30g、干姜30g、茯苓90g、防风45g、升麻45g、附子2枚、杏仁50枚
💊【用法】以上15味药,以水七升与竹沥相合,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
💊【功效】祛风散寒,化痰除湿。
💊【主治】痛风(风寒湿痹夹痰)。
💊【症状】症见:两脚痛风痹弱,或转筋皮肉麻木,腹胀起如肿,按之不陷,不想吃饭。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七
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方子的使用,一定要找专业中医风湿病科医生,辨证施治,千万不要私自乱用药。
分享痰瘀痹阻型痛风处方一则
治则:活血化瘀,化痰散结。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当归拈痛汤加减。
痰瘀痹阻型痛风症状:
关节疼痛的情况反复的发作,时间较长,时好时坏,或是呈刺痛,固定不移,关节相对出现肿大甚至是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结节,或是皮色紫暗,脉弦或是沉涩。
近几年中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痛风患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中医在辨证治疗痛风方面有着独到见解,部分患者可以尝试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皮下痛风结节(痰瘀痹阻)临证验案解析,祛湿化痰,活血通络【仅供参考】
中医病案整理:林某,男,45岁,以“四肢关节疼痛12年,加重1月”为主诉,初诊患者有痛风性关节炎病史12年,因无规范治疗,导致全身多处关节痛风性结节,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现四肢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每天以卧床为主,活动时需人搀扶或拄拐杖,纳可,睡眠一般,舌体胖大、舌质淡暗、苔白腻,以舌根部明显,脉弦。查体:全身多处关节痛风结石,大者如杏核,按之硬,轻微压痛。
诊断:(痰瘀痹阻型)痹证(西医称为皮下痛风结节)。
治则:祛湿化痰,活血通络,佐以软坚。
中医处方:土茯苓、威灵仙,萆薢、木瓜、川牛膝、鸡血藤、海风藤、当归,三棱、昆布、土鳖虫、桃仁、红花、秦艽、黄柏、苍术,甘草。
用法: 水煎服,每天1剂,
中医认为:此患者长期过食膏粱厚味,失治、误治,导致脾肾的功能失常,进一步脾失健运,升清降浊无权,则湿浊排泄障碍,痰浊内生,久则致瘀;肾失气化,分清泌浊失司,精郁为毒,水郁必浊,浊毒结聚。湿浊瘀毒等病理产物内壅,日久化热蓄于脏腑而成积热瘀毒体质,若遇诱因引动,则湿浊瘀毒积热流注关节,痹阻经络,久则见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对于此类患者,治疗的重点当为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关节活动的灵活性,减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但治疗时首先应和患者沟通,提高患者的信心和配合度,同时告知患者疗程长,起效慢,应坚持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的配合,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中医学针对此期湿浊瘀毒内阻病理机制,开始给予化瘀泄浊,通络止痛,软坚散结,待疼痛缓解,关节活动改善后,当标本兼治,佐以补益肝肾。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所述配伍、方剂药方、验方,药膳等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本文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痛风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足跟痛怎么办# #痛风必看#
在痛风发病的过程中,湿浊痰瘀是始终贯穿的病理产物。浊毒瘀结内生,与脾肾二脏清浊代谢的紊乱有关,脾肾不足、功能失调是发病的基础,所以调补脾胃至关重要。
痛风治疗中,脾肾的作用一定不能忽略,这正是痛风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内在因素。”脾肾功能失健,其运转输布和气化蒸发失常,水谷精微可化生湿浊、痰饮、瘀血等,停积体内,阻碍气血运行,浊瘀又可损及脏腑的生理功能。
如此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调益脾肾,正本清源,可以恢复和激发机体整体的功能,以杜绝和防止痰湿浊瘀的产生,从而抑制和减少尿酸的生成。
中医解析:关节灼热、焮红肿痛者, 配以羚羊角粉或水牛角、广地龙清热通络;关节剧痛、痛不可近者,伍以全蝎、蜈蚣搜风定痛;关节肿大、僵硬畸形者,参以穿山甲、蜣螂虫开瘀破结;伴有结节,痛风石者,投以僵蚕、牡蛎化痰软坚;腰背酸楚、骨节冷痛者,用以鹿角霜、蜂房温经散寒。
在痛风浊毒痰瘀胶固,气血凝滞不宣,经络闭塞阶段,配伍虫蚁搜剔钻透、化痰开瘀之品,往往能出奇制胜。
注:中药方剂用量需辨证处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