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易和LOGO的寓意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医易”之“质”,在“阴阳中和”。阴阳中和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它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偏阳,道家偏阴,佛家空有,易家偏中,中医学(具体就是易医学)是现存的、唯一的的集“儒道佛易”于一身又应用于人体生命科学的文化形态。比如《黄帝内经》对生命健康持以阴阳平衡的观念,生理上以阴阳来描述人的气的升降出入,升为阳,降为阴,出为阳,入为阴,升降出入平衡正常则健康;病理上中医学也以阴阳来描述,阴阳失去平衡则生病。

阴阳中和是“易医”之质、之道,也是中医学的核心思维方式和核心价值观。这种源自《周易》的“阴阳中和”核心价值观不但对儒家、道家、中国化的佛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中医学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把《周易》学通了,就可以贯穿儒、道、佛、医与诸子百家。

 


 

医易和中的“医”是指中医,“医”古今欲行医于天下者,先治其身;欲治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精其术。此可谓医者仁心。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倡导医者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乃成苍生大医,可见医道在于仁。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气氛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易”是指易经,自古,医易不分家,“医易相通”,“医易同源”。“和”是指天文历法,而人类文明始于天文历法,生命就是阴阳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能量所构成的一个平衡体,在这个平衡体中,正极为阳,负极为阴,阴阳平衡才有了人,因此,和就是阴阳平衡,《黄帝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所以就有“医易和”的说法。

人生天地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人在中间追求的则是阴阳平衡。所以,生命是一种不上不下、阴阳平衡的状态,如果这种平衡状态被彻底打破了,生命也就结束了。生命结束之后是个什么状态呢?就是阴阳分离了。

生命是一种内稳定状态,这种稳定取决于阴阳的平衡,阴阳就像天平上那两个砝码,一左一右,只有它们重量相当,天平才稳定。一旦阴阳失调,天平向一方倾斜,平衡被打破了,人就会生病。所以,人要获得长期的健康,就必须时刻保持阴阳的平衡。

养的就是阴阳,只有阴阳调和,我们才能过上不生病的生活。一个阴阳平衡的人,他精力充沛、面色红润、无病无灾,即使偶有病毒来袭,他体内的正气也能很快将病毒赶走。所以,只有阴阳平衡的人,才能健康长寿。

中医的养生之道,讲究一个天人合一。怎么合?人要顺天行道。“天”就是大自然,“道”就是规律。所以,天道就是和。人要顺从大自然的规律行事养生。那么,天道是什么?中医讲究取象比类,用有形的现象来体现无形的规律。

要准确理解“医易和”,首先需要了解认识易经。河图洛书是易经象数模型的前身上古时期,伏羲氏观象授时,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成卦。羲皇对河图洛书进一步推算具体化,就变成了八卦。易经中的每一卦,代表着天地变化的一个象,说的是一个大的时间序列中,阴阳相合所推动出来的变化。卦中的每一爻,又包含着一个小的时间序列中,阴阳二气的此消彼长。 群经之首之易经,易经的思想是华夏文化的总源头,中国其他各家思想均源于易经。用阴阳术数的象数模型,就可以概括整个世界。

既然有了阴阳,那么随之而来问题就是,阴阳从何而来呢。阴阳因天地而生,那么天地又是如何而来呢。这个问题,就需要用道的思想来回答。 道者万物之宗,生天地,育万物,化天下。万物本来都是不存在的,是天地的阴阳二气,创造了它们。天地,也是由阴阳所生,那么同理可知,天地本来也是不存在的,一定是有其他的东西创造了天地。这就有了《道德经》中,无生有的概念。那么无既然能生有,那么无又是从何而来呢?无,从一个连无都没有的地方来。这个连无都没有的地方,就是道。道从何而来呢,道不生也不死,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从道中来,它只效法自己,这便是道法自然。

有了河图洛书和八卦,华夏人对世界的认知,可以做到了然于胸。不仅能够理解万物是怎么来的,也能理解,万物即将会怎么没的。也能够根据现在事物的阴阳状态,来推知,它未来的下一个状态会是什么样的。中医的思想源头是易经中医的四大名著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的最高经典,世人不读内经,用伤寒的方剂思想来总括中医,甚至把中医等同于中药,这是非常文盲的。《难经》思想承自《黄帝内经》。有人把《温病条辩》列入中医四大名著,这不合适,它只是道的一个方面,这种只能叫方医。

《黄帝内经》至道之宗,奉生之始。这是一本教人怎么不生病的书,是真正的中医,上医。《黄帝内经》讲的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以预防为主。只懂得喂人吃药的医书和医生是下医。今人认为,这本书是众人集体创作的,这种言论,完全不懂中医,不懂道。华夏文化的最大的特点是,先有真人,后有真言。道,要么得,要么失,失者恒失之,不可能一万个无道之人合起来,就能得道。

更有中医界人士认为,这本书里面的经络,穴位,都是很多人拿小棍子每天戳身体,时间长了,靠经验累积得出来的,是临床研究的结果。人的身体也是一个阴阳循环宇宙。

为什么说“医易相通”,“医易同源”?

《易经》和中医有解不开,打不散的关系,历史上早就有“医易相通”,“医易同源”的说法。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与《易经》哲学思想相通的,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充分汲取了《易经》中的精华,特别是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直接来源于《易经》。

《易经》是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基本法则,而中医是利用此理认识自然之一的人类,并为其服务的,是前人经过几千年的实践积累和总结出来的是一门学问,是远古先民的智慧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易经》是六经之首,先后经过三个圣人的编撰,这三个圣人分别为伏義氏,周文王,孔子。先天八卦是伏羲氏发明的,《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即八卦的由来。两仪就是阴阳,阴阳是始于太极图的,太极图就是一个整体分黑白两面,即左边阳仪,右边阴仪。《说卦》所言“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向射”。用于自然界乾正位是太阳距我们最近的近极点,坤是太阳距我们最远的远极点,坤为太阳运行的终始点。天转一周即公转一周,太阳从坤正点开始运行,回归坤正点为一年时间;地转一周即自转一周,太阳从坤开始运行回到坤为一天时间,日历以此为依据,创立了十二地支。其应用以中医学即乾老阳为督脉,坤老阴为任脉。这样形成兑金肺大肠,离火心小肠,巽风肝胆,坎水肾膀胱。震木心包络,艮土脾胃。中医的辩证法始于太极。太极辨证法是中华民族用来认识自然、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方法,是中华民族之法。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阐述医学理论的书籍应该就是《黄帝内经》了。这部书籍其思想的系统性和完备的程度,在古代典籍中是极为罕见的。可是,如果我们翻开这部古老的而又深沉的医学著作,就会发现在这部书里,出现最多就是“阴阳”二字。阴阳是什么?古之阴阳就是今天的冷热,冷热就是自然界中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发动机要有阳力和阴力相互作用才能动,生命也一样,也要有阳力和阴力相互作用才能生。阴阳力就是生命力。没有阴阳力的作用,物质不能变,生命不能产生。故《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阴阳力象纲纪一样地牵引和限制着自然生命的发展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又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以至无穷”。可见《黄帝内经》这部医术,非常重视《易经》的观点。

古代的中医药家都很重视对《易》的学习和研究,很多有名的医家无一不对周易有深刻的认识。唐代医家孙思邈所言“不学易不足以言大医”。宋代钱乙以易学原理命名。

如:六味地黄丸来补肾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河图思维。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对战栗症说:“动摇,火之象也,阳动阴静,水火反者寒冷,如至子正一阳生,而得其复,至巳则阴绝,六阳备是故得其纯,“乾”夫一年之气,皆随四时五运之气而无相反矣?”元代滋阴学派的朱太溪所著《相火论》中也引用宋代周敦颐的认识“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明代李时珍在后天八卦的理论上著有《奇经八脉考》一书,流传于世颇为妙用。

张景岳说:“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医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是以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学之指南,一象一爻皆寓尊生之心鉴”。可见古人在用易阐述医理时,远远超出我们现代人在医学对易经的使用。《易经》的哲学思想、阴阳平衡与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直接影响着中医学理论,阴阳和调的平衡观点,五行对应五脏的理论,易经都是中医的基础理论。阴阳相生相克,却又相辅相成,此消彼长,反映在人的身体上,则表现为“新陈”和“代谢”。所以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若遭受某些疾病的因素破坏了阴阳平衡,体内的任何一方偏盛或偏衰,都可发生疾病,即所谓的“阴阳失调”。所以我国医学认为,疾病发生的基本环节就是“阴阳失调”,而治病的关键就是要“调和阴阳”,而非“头痛治头,脚痛治脚”。

《易经》把世间万事万物分成两种属性,五种类别。两种属性即阴阳,五种类别为木火土金水。就是“五形”,它们也是相生相克,相依相存的。《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五运,即五行的基本含义。五行即是九宫格中的东方木,西方金,北方水,南方火,中央土,木性曲直,主生发条达;金性从革,主清肃,敛降;水性润下,主滋润,下走;火性炎上,主炎热,向上;土性稼穑,主长养,化育。中医学把它们归属于五脏六腑,以及治疗疾病所使用的药物上,利用药物的偏性平衡人体的阴阳和五行的盛衰。如中医的药本五味歌:“酸为木化气本温,能收能涩利肝经;苦为火化气终热,能燥能坚心脏下;甘始土生气化湿,能开缓渗从脾行;辛自金生气滞燥,能散润濡通肺窍;咸从水化气生寒,下走软坚足肾道;淡味方为五行本,运用须知造化要”。

总之,易理在医学方面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其涉及范围之广,都是有史可鉴,有目共睹的。《易经》和中医与现代西医学是不同体糸的东西,用现代科学解释不了中医和易理,而中医和易理又确实能服务于人类的生活。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史,易学的发展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中医学在人类的健康上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132-2812-3168】进行处理。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132-2812-3168]。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支持原创!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健康生活

不要把中医馆做成中医院,中医馆要有自己的经营特色

2021-8-31 16:59:39

健康生活法规

信易医--信用惠民,易者便民,医者仁心

2022-8-8 21:00:0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0881号